(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臺灣絲路文化協會副秘書長 湯名暉)
2024年9月4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9屆「中」非合作峰會展現中國大陸對非洲的戰略企圖,即使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受到新冠疫情和美「中」貿易戰的影響而衰退,仍然積極鞏固「全球南方」的基本盤,持續對非洲「不干涉內政」的敘事,同時獲取自然資源和擴大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從整體的數字來看,中國大陸無疑是非洲最大的雙邊貿易夥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820億美元,僅相當於與香港的貿易額2,882億美元,不到中國大陸貿易總額的5%。若除以54個國家,每個國家的平均貿易額僅有52億多美元,單一國家幾乎無能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對話,這也成為各個擊破的切入點。只要在「一帶一路」的架構下,中國大陸與非洲各國之間就不符合「全球南方」的去殖民化內涵。
進一步從中國大陸對非洲出口的結構分析,主要是機械和電子產品、紡織業與輕工業產品,以及建築材料和鋼鐵產品,幾乎包辦基礎建設和民生工業領域。這使得非洲並未發揮大量勞動力的優勢,而是受到中國大陸廉價產品的直接競爭而難以有發展民生工業的空間。非洲本地也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若有合宜的產業政策和國際合作機制,也可為基礎建設提供在地生產的原材料,但是這些商機幾乎都面臨中國大陸直接投資或是進口商品的壓力。
由於中國大陸出口的產品與非洲的民族工業形成相同區位的競爭,使得非洲國家更難以貸款增進生產能力,創造財富改善當地的經濟環境,於是也就沒有能力消費中國大陸投資的鐵公路或其他基礎設施,留給當地國家的反而是沒有償還途徑的不可逆債務,形成惡性的資金循環。如同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中」非合作峰會表示,非洲的債務狀況將不可持續,並且引發社會動蕩。
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從非洲進口的大宗為自然資源與能源,出口新能源產品和電動車,即使是持續面臨政變的薩赫勒(Sahel)地區也持續出口鈷礦予中國大陸,2023 年為止,中國大陸進口的礦產和能源價值是美國和「歐盟」總和的兩倍。然而挖掘礦物和石油惡化當地的碳排放,並且無助於當地產業的發展,反而是幫助中國大陸擴大全球綠能產業的影響力。包括比亞迪和蔚來在內的知名電動車企業紛紛在非洲設立海外據點,並且從中國大陸派駐銷售與維護團隊,為其過剩生產的商品尋求市場。
中國大陸受到西方限制而轉向傾銷於非洲的不只有新能源產品,去年的「一帶一路」峰會後,中國大陸也表明將向非洲國家提供4G和5G網路,以及低軌衛星服務,為23個非洲國家的9,600多個村莊提供的衛星電視服務,騰訊的海外業也擴及東非,隨之輸出的還有中國大陸的電視劇和電影,使得非洲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文化工業輸出市場。
非洲國家面臨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債務重組困難,只能持續以自然資源的權利進行貸款交易的條件,其中的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是資源換貸的典型案例。安哥拉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剛果則有新能源產業所需的鈷礦,兩國將這些資源作為抵押,換取中國大陸的貸款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同的案例還有尚比亞、納米比亞和辛巴威的鈷礦和鋰礦。其模式都是將原料運回中國大陸後作為電動車與新能源產品傾銷全球,或許這才是「一帶一路」倡議支持綠色轉型計畫的真正目的。
這種債權交易的模式還進一步擴張至交換基礎設施的權利,赤道幾內亞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產國之一,該國將石油作為抵押,從中國大陸獲取貸款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但是機場的營運權利也交給中國包辦。莫三比克的納卡拉港(Nacala)和加彭的尚堤港(Port-Gentil)也因為債務重組的條件,成為中共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新據點,並且受到美國非洲司令部的警示。
中國大陸與非洲國家的債權換資源的範疇,已進一步擴大至基礎設施與港口據點,由於多數國家未能改善本身的經濟體質和生產能力,使得中國大陸得以持續以債權換取資源和基礎設施,並且取得擴張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