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李沃牆)
美國聯準會(Fed)降息在即,美元走弱,而包括人民幣在內的亞幣相對走強。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的最新月度報告顯示,今(2024)年6月,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占比4.61%,連續第8個月位居全球第四支付貨幣地位。若與2022年11月的2.37%相比,幾乎翻了一倍。此外,人民幣自去年以來在國際貿易融資的占比快速增長,6月份在全球貿易融資的占比達到5.99%,創下歷史新高,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元的83.16%,超越歐元的5.92%。人民幣國際儲備情況方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料,2016 年人民幣剛加入SDR時,在全球儲備占比僅1.07%,而截至2023年底,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幣儲備規模為2,620億美元,占比2.28%,成長一倍。今年第1季的儲備規模為2,263億美元,占比降至1.96%,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名第五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至少有8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持平而論,人民幣國際近自2009年啟動跨境貿易開始,迄今已近15年,但國際化的腳步卻未如預期快速。不過,2023年以來,俄烏戰爭與地緣政治風險意外地讓「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升溫,人民幣快速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底下由幾個人民幣幣國際化綜合指標來檢視,並探討人民幣未來可能走勢。
一、跨境人民幣指數(CRI)方面:由中國銀行發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跨境人民幣指數(CRI)結果顯示, CRI指數為364,較上季度上升7點,應為歷史高點。其背後原因包括去(2023)年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人民幣收支占比上升至48.7%,較2022年提升6.2個百分點;根據SWIFT客戶匯款數據顯示,2023年,有161個國家和地區發生跨境人民幣收付。其中,英國、德國、盧森堡、瑞士、南非、新加坡等國人民幣客戶匯款涉及的國家和地區數持續增加,人民幣國際使用的網絡效應逐步顯現。由此趨勢判斷,今年第一季度跨境人民幣指數將保持溫和上升趨勢。
二、離岸人民幣指數(ORI)方面:中國銀行於7月18日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離岸人民幣指數(ORI)為2.07%,較上季度末(1.93%)上升0.14%。上升原因有三點,包括人民幣跨境使用保持較高的活躍度,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擴大;離岸市場人民幣外匯交易和融資使用規模繼續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準此以觀,未來幾季應該也是樂觀。
三、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 方面:RII係由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率先編制,並於2012年首次正式披露;RII數值越大,代表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越高,也意味著人民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增強,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增長以及金融市場開放等因素密切相關。由南開大學、人民大學於7月27日聯合舉辦的2024國際貨幣論壇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報告》指出,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季度平均值為6.27,同比增長22.9%,保持長期向上趨勢。數據也顯示,截至2023年底,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圓的國際化指數分別為51.52、25.03、3.76及4.40,而人民幣6.27居第三。而過去5年,美元、歐元、英鎊、日圓、人民幣的國際化指數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0.23%、-1.34%、-2.65%、0.22%、16.56%,顯見人民幣國際化增長幅度優於其他主要國際貨幣。
美國聯準會(Fed)自2022年3月啟動升息循環後至今年7月底,一共升息20碼(5%),目前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s)在5.25-5.50%。結果美債殖利率全線走高,美元強升,大部分亞幣均貶值,人民幣在此期間貶值逾11%。綜合來看,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範圍相對較小,然「中」美利差又維持高位,使得人民幣與美元的套利交易愈發受到關注。當避險情緒上升後,套利交易就會出現大規模平倉,引發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較快的升值。因而,在岸及離人民幣匯率於7月10日收在7.27後,後又因8月1日及5日全球股災,離岸人民幣匯率則一度升值800點,強升至7.08後回落。近期美元明顯走貶,8月19日的美元指數已跌破102 。日圓因日銀升息及全球套利交易大規模平倉而強力升值,人民幣也一路走強。8月19日,人民幣走升至7.1424。
不可否認,人民幣國際化雖穩步向前,但進程不如預期快,除非「人行」對外宣布開放資本帳,否則人民幣要完全國際化應是長路漫漫。展望後市,隨著聯準會(Fed)降息腳步逼近,美元走弱,「中」美利率縮小,若排除不確定因素下(如新一輸「中」美貿易戰),人民幣應可有望溫和反彈,也有助於大陸金融市場及經濟復甦。